您的位置 首页 时政

半月谈:一些基层乡镇政府为何“门难进”

与此同时,部分基层政府在“门”开与不开之间左右摇摆:一面是群众抱怨“门难进”,一面是敞开后“怕出事”。如何找到安全与开放、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平衡点,考验着基层政府的智慧与担当。

与此同时,部分基层政府在“门”开与不开之间左右摇摆:一面是群众抱怨“门难进”,一面是敞开后“怕出事”。如何找到安全与开放、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平衡点,考验着基层政府的智慧与担当。

一些基层乡镇政府“门难进”

有群众反映,现在进乡镇政府机关的门,首先要在值班室说明来意、找何人,经当场联系确认并出示身份证、工作证,登记后方可进入;如果找的人不在,则不能进入。这道物理上的关卡,如今正成为横亘在部分基层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一道“墙”。

半月谈记者近期来到东部某市一个镇政府,只见门口设有道闸,张贴的“人员进出须知”上明确写道: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刷卡进入;外来办事人员凭单位介绍信、居民身份证、工作证等有效证件进行登记,经门卫或接待部门同意后方可进入;未经许可,闲杂人员请勿入内;双休日、节假日和下班后,非机关工作人员一律禁止进入等。半月谈记者向门卫提出要找镇领导,被拒绝入内;再电话联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,也被拒绝进入;随后根据门卫要求,半月谈记者来到边上的信访接待中心,向工作人员提出进入镇政府大院,同样被拒绝。

半月谈记者在长三角某市一些乡镇暗访也遭遇类似情况。半月谈记者多次询问,群众没有事就不能进镇政府大院?相关乡镇工作人员均予以拒绝。

在半月谈记者亮明身份后,上述两市的乡镇均表态立即整改,包括强化门卫接访培训、优化来访分类处理、落实即报即处机制等。

安全顾虑与开放呼声如何平衡

基层乡镇政府为何不对群众敞开大门?半月谈记者调研了解到,乡镇政府主要有两方面考虑:一方面是担心影响政府机关安全,关门有利于维持办公秩序。“作为政府机关,对安全管理有要求,不能随便进。”一位乡镇负责人说,“乡镇也是国家机关,如果不做一定设置,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,后果不可估量。”

另一方面,一些基层干部认为,乡镇已经设有信访接待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,没有必要再开政府大门。多名乡镇工作人员说,群众如果有事,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接待,没事不要乱进,“政府大院不是公园,不可以随便逛”。

开门办公是否容易失序?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,一些乡镇政府大院开放后,管理秩序并未出现“不可控制”的情况,反倒是群众“点赞”更多了。半月谈记者在江苏泰兴市宣堡镇、靖江市孤山镇等地看到,群众可以自由进出镇政府,到各个部门也没有受到阻拦,政府办公秩序未受影响。一些乡镇政府对群众开放后,干群关系更加紧密。例如,在农忙时节,一些乡镇政府会主动敞开大院,让农户晒粮。金黄的稻谷铺满洁净的院坝,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。这不仅解决了群众需要晒粮场地的燃眉之急,更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,让干部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。

近年来,全国多地乡镇政府敞开大门,受到群众欢迎。江苏扬州市政府每逢国庆等节假日,都会为游客提供餐饮和免费停车服务。安徽六安市舒城县政府大院随意进出无门禁,自由停车不收费,被群众称为“比自家小区还容易进出的政府大院”。舒城县一名政府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说:“政府大院要为群众服务,当然不应该关着门,进来‘看稀奇’的人不多,不会影响政府工作。”

展开全文

不开放乡镇政府大院也不影响群众办事?不少群众认为,乡镇政府大院是为群众服务的地方,没有特殊情况不应该设门槛。即使设有信访接待中心,但有些问题需要主要领导解决,群众进出不方便,反映问题找不到人,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基层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。

敞开大门践行群众路线

有关专家、受访干群认为,做群众工作,最怕干部和群众之间有距离感。乡镇政府是与老百姓接触最多、最直接的部门,没有特殊情况应该向群众敞开大门,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。

半月谈:一些基层乡镇政府为何“门难进”

人们在镇政府广场上晾晒粮食 黄伟 摄

——拆除干群心理围墙。当乡镇政府打开大门,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群众,群众自然会感受到这份诚意与温暖,党群干群关系必然更加融洽。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教授竹立家说:“随便进出,对于群众来说,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‘认同感’与‘获得感’,开放的是大院,体现的是为民理念。”

——增强基层服务意识。乡镇政府大院开放后,可以满足群众避暑、躲雨等突发或临时性需求。一些乡镇政府大院位置优越、景色宜人,不应成为少数人独享的“深宅大院”,开放后可以为群众提供放松休闲、错峰停车等服务。

——更多倾听群众心声。群众到乡镇政府大院,直接向乡镇领导反映意见、提出建议,有助于基层政府更加准确地把握群众需求,让中央政策更好落地,同时能激发群众更加主动积极参与基层治理,实现共建共治共享。江苏一位乡镇书记坦言:“一些群众希望找镇干部帮助解决问题,我们应该敞开大门。”

——利于接受群众监督。让群众进出自由,将政府工作置于阳光之下,接受群众的检验和评判,有利于建立透明、廉洁、公正、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。一些基层干部表示,相较于信访、举报等正式渠道,“随时可看”的日常监督更高效、更可持续。

来源:半月谈

作者: 沈汝发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evx.cn/49654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